急于融資擴產的華銳精密總算如愿。2月22日,公司可轉債成功過會。
去年2月IPO時,華銳精密才融到手了3.6個億(凈額),10月下旬,又火速拋出再融資預案,擬再發一輪可轉債募集4個億資金,以便把握“重要發展機遇”。
公司所說的機遇,翻譯過來就是:硬質合金刀具的國產替代,正在火熱進行。
行業景氣,業績攀升,華銳精密自然會產生強烈的擴產沖動。
可轉債預案拋出不久,上交所于去年11月3日下發審核問詢函;今年1月16日,上交所再發第二輪審核問詢函。
經過兩輪答復,2022年2月22日,科創板上市委審議通過華銳精密的可轉債預案。
本身業績不錯,募資投向主業,華銳精密可轉債成功過會并不稀奇。
相較于IPO,此次發債所投的項目,更多集中在中端領域,行業“內卷”的氛圍滿滿。
高端研發與產能擴建
削切刀具市場,層分三級。
低端市場門檻較低,主要以高速鋼刀具為主,國產替代已經完成,甚至處于產能過剩狀態。
中端刀具市場,以往由日韓企業依靠“高性價比”占據。近年來國內企業技術持續突破,外加鎢礦資源豐沛的先天優勢,國產替代正在快速推進。
華銳精密近年來的業績增長,正源于此。
2021年前三季度,華銳精密的收入、利潤同比增長分別為62.68%、98.32%;歐科億增幅為53.18%、119.01%;恒鋒工具為45.39%、70.15%;龍頭中鎢高新則為37.42%和155.92%。
由此可見,整個細分行業十分景氣。
至于高端刀具市場,則長期由山特維克、肯納金屬、伊斯卡幾家巨頭把控。
高端市場有較高的技術壁壘,也有更為豐厚的利潤空間,是我國眾多刀具廠商的戰略目標。
華銳精密作為少數擁有PVD技術、能夠提供高效涂層數控刀具的企業之一,在技術上離高端市場比很多國內同行更為接近。
公司去年IPO的兩大募投項目,均瞄準了高端市場。
*個項目為投資額4.5億的“精密數控刀具數字化生產線建設”,除擴產外,亦包含了新增“金屬陶瓷數控刀片產能500萬片”。
金屬陶瓷是粉冶復合材料,能在一定程度上兼具陶瓷高硬度和金屬高強度的優點,應用前景較好,國產替代較缺乏。
華銳精密若能順利拉出這條產線,不僅僅是豐富了產品類別,還能借此走出硬質合金的局限,將業務拓展至更硬、更精密的加工場景之中。
另一個5000萬元總投資額的IPO募投項目“研發中心項目”,顧名思義,是要“建立刀具硬質材料研究、槽型結構設計及綜合使用測試評估平臺。”
相較之下,此次的可轉債募集則更多在中端市場上延伸。
項目之一,“精密數控刀體生產線建設項目”總投資額1.99億,擬投入募集資金1.6億,要拉出年產50萬件刀體的產能。
所謂刀體,就是刀盤+刀桿,與公司的刀片搞打包銷售,無疑是增加收入的好方法。
值得注意的是,該項目和IPO項目中擬建的“200萬只整體刀具”產線相似。
但從細節來看,可轉債的募投項目規劃產能更小,結構從整體變為分體,材料從硬質合金換為了更低端的高速鋼,且不會再為此“構建全新的涂層材料和結構體系”。
簡單來說,就是顯著低了一個層次。
另一個可轉債募投項目“高效鉆削刀具生產線建設”,擬建140萬只鉆刀產能。
實際上,就2020年的年度主營構成來看,華銳精密車、銑兩刀分別創收1.93億和1.07億,而鉆刀創收僅858萬,營收占比僅2.75%。
上述項目單獨擴產鉆刀,正是要補上這塊短板,解決公司產能結構較失衡的問題。
除上述兩項目之外,還有1.2億的募集資金,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。
實際上,2021年三季末華銳精密表上足有1.53億的貨幣資金和1.61億的交易性金融資產,合計占總資產比例近三成。
可以比較,IPO實際補充6000萬之前,華銳精密年初僅有2453萬貨幣資金在賬上且無交易性金融資產。
由此可見,此次可轉債募資補充流動性,與其說是缺錢,不如說是不嫌手頭錢多罷了。
整體來說,此次募集項目,更加務實、更“接地氣”,卻不再有研發上的投入和產品上的突破。
究其背后原因,其實更多出于研發實力的相對薄弱,以及面對業內龍頭的未來競爭焦慮。
行業內卷的現實選擇
半年報披露,華銳精密研發人員72人,較期初76人少了4人。伴隨公司整體招工,研發人員占比從期初20.11%降至15.48%。
同時,雖人員有減無增,公司的研發人員合計薪酬仍從594.14萬元上升至692.41萬元,上升幅度不小。
由此可見,企業上市、員工加薪,皆未能使得華銳精密有效壯大研發隊伍。
華銳精密目前在研的項目足有8個,平均下來,每個項目的研發人員數量尚不足10人。
要實現技術突破、進軍高端領域,華銳精密*大的難點不是缺錢,而是缺人。
正如公司在其風險提示中所言:“近年來,硬質合金數控刀片行業迎來迅猛發展時期,行業內高端研發人才十分短缺。”
以現有的團隊規模,金屬陶瓷項目是否能順利走入量產、5000萬建的研發中心是否能充分利用,都很難說。華銳精密自然不敢在此次可轉債募資中,上一些需要消耗研發人力的項目。
與之相對的,是國內行業龍頭株洲鉆石的母公司中鎢高新,研發人員已超千人,擁有業內*的硬質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,且與中南大學、北京科技大學有戰略合作協議,和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有技術開發合作協議。
從研發成果來看,截至半年報,華銳精密獲授專利40項、其中發明專利11項。而中鎢高新有效專利1401件,其中發明專利565件。
團隊規模、技術積累再加外部合作,華銳精密與龍頭老大差距巨大。
產業鏈、產品、渠道等方面,劣勢更多。
華銳精密在招股書中提及的風險因素之一為“公司主要國內競爭對手與供應商緊耦合的風險”。意指株洲鉆石既是華銳精密的競爭對手,其母公司中鎢高新也是“公司的重要原材料碳化鎢粉及鈷粉供應商”。
從礦山到冶煉、再到硬質合金,中鎢高新有著完整的上游產業鏈,甚至一定程度上把控了行業的上游資源。在下游應用方面,非但在常規的汽車、模具等領域有著完整且多樣化的解決方案,甚至延展到航空航天、醫療設備等高端領域,以及PCB制造(深圳金洲)等高度精密領域。
從財務數據上看,三季報華銳精密總資產10.54億元,營業收入3.59億元;中鎢高新總資產105.6億,營收96.9億;二者在體量上差距巨大。
從市場周期來看,在擴張階段中,則無論大型還是中小企業,都會隨市場因素同步增長。但若進入下行緊縮階段,行業將會因競爭加劇而出現集中化趨勢。
目前的工業刀具市場,由于進口替代的快速展開而處于擴張階段,但市場體量終究有限;隨著國內各路廠商的擴產,行業的高景氣并不會一直持續下去。
屆時,華銳精密等非龍頭企業,將會直面中鎢高新、廈門金鷺等行業巨頭的市場爭奪。
華銳精密的管理層也深知這一點,甚至在風險提示中,還考慮到了“如果株洲鉆石的母公司中鎢高新為增強株洲鉆石的競爭地位,限制向公司供應原材料,將對公司采購、生產和銷售等經營計劃的正常組織產生不利影響。”這樣的極端競爭情況。
居安思危、應對未來行業競爭加劇風險,華銳精密其實有兩條清晰的路徑可走。
其一是差異化,即通過研發突破拿出獨有產品、獨有技術、乃至獨占細分市場,來規避直接競爭。這條路對于中、小型企業十分常見、且比較穩妥。
另一條路當然是快速擴大公司規模,爭取在行業進入集中化時代之前,成為龍頭之一。
IPO募投發力高端,可轉債瞄準中端擴產能,這是華銳精密在行業內卷情形下的應對之道。
加速擴張的成效如何,公司能否維持高毛利率現狀,一切留待2022年的財報來給出答案。